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 美國《華盛頓郵報》網站24日發表題為《中國的旁觀者問題:人群漠視危境中的女子》的文章,認為“既不干涉別人也不幫助別人”的這種旁觀者情結在中國十分普遍,問題的根源十分複雜。
  在北京,一個26歲女子的脖子卡在兩根護欄之間,旁觀者採取了越來越廣為人知的惡劣做法:坐視不管。監控錄像畫面顯示,有十幾個人打量這名女子,還拍了照片。她無助地在北京熙來攘往的街頭待了半個小時,才有人施以援手。警察解救了她,並且送往醫院。
  在中國,旁觀者不肯救助需要幫助的人,本周發生在北京的這起事件再次引發了國內爭論和國人的自我反省。
  2011年,佛山一名兩歲女童小悅悅的可怕遭遇迫使中國正視旁觀者問題。此事件發生後,美國《大西洋》月刊的詹姆斯·法洛斯寫道:“在中國的所有外國人都聽到過那句話,說的是要躲開別人的厄運引來的麻煩,所以不要幫助在公共場所受傷或遇到困難的人。”
  中國的旁觀者問題十分普遍,但又非常錯綜複雜,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解釋。也許最常見的一種就是“少管閑事”,既不干涉別人,也不幫助別人。張麗佳(音)在英國《衛報》上撰文解釋說:“在我看來,癥結在於一個描述思想狀態的詞彙:少管閑事,也就是說,如果不關你的事,就不要插手。在我們的文化中,缺乏一種向陌生人表示同情的意願。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要求我們對關係網裡的人———家人、朋友、同事———表達善意,但不會對陌生人這樣做,特別是當這種善意有可能損害你的利益時。”
  這種說法很令人信服,被普遍接受,尤其是關註中國的西方人的接受。大家比較有分歧的問題是,為什麼中國的父母要教孩子少管閑事。有人認為是因為儒家思想,但日本和韓國也同樣信奉儒家思想,卻不存在這種臭名昭著的旁觀者問題。
  也許更有說服力的原因是中國激烈爭奪資源的歷史。數百年來,該國經常發生饑荒和政治動蕩,最近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大躍進和1966年-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。
  隱含的意思是,同胞就是與你爭奪生存機會的對手,而不是能向你提供支持的人。社會學家早就發現,如果基本資源匱乏,生存是一種競爭,那麼人往往會變得比較自私,展現出更加反社會的行為。
  另一種常見理論是,現行的一些東西容易把中國社會引向不利於好心人的方向。特別是1992年之後,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型,經濟成功被放在首要位置,就催生了一種超級資本主義競爭。
  對於旁觀者問題,中國國內最經常提出的解釋是,你不應該幫助別人,因為他們可能會把你告上法庭。(作者麥克斯·費希爾)
(編輯:SN028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ljqmkvd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